精彩小说尽在书香四溢!手机版

书香四溢 > 其它小说 > 与史有关的诗

与史有关的诗

三日月绯花里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与史有关的诗》是大神“三日月绯花里”的代表汪元量文天祥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湖州歌·其六》)北望燕云不尽大江东去水悠夕阳一片寒鸦目断东南西百……这首诗有如一道悠长而沉重的叹回荡在德佑二年的初潮湿而寒冷的钱塘江写下它的名叫汪元一个原本在煌煌宋宫以琴技闻名的侍此时的临安己改名叫杭这座偏安一享乐了一百五十年的“临时安都”,如今在蒙古铁骑的冲锋垮破德祐二年二元军统帅伯颜下掳掠宋廷全太后、年仅六岁的宋恭...

主角:汪元量,文天祥   更新:2025-10-09 19:50:4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湖州歌·其六》)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西百州。

……这首诗句,有如一道悠长而沉重的叹息,回荡在德佑二年的初春,潮湿而寒冷的钱塘江畔。

写下它的人,名叫汪元量。

一个原本在煌煌宋宫中,以琴技闻名的侍臣。

此时的临安己改名叫杭州。

这座偏安一隅,享乐了一百五十年的“临时安都”,如今在蒙古铁骑的冲锋下,垮了,破了。

德祐二年二月,元军统帅伯颜下令,掳掠宋廷全太后、年仅六岁的宋恭帝以及所有宗室、官属、官女、乐师北上大都(今北京)。

细雨靡靡,打在江面上,也打在江边黑压压一片惶恐无措的人们脸上。

汪元量抱着他视若生命的古琴,站在即将北上的俘虏队伍中,回望了一眼烟雨迷蒙的凤凰山——那里曾是他出入多年的宫阙。

如今,己然插上了异族的旗帜。

他的身份是“琴师”,官授“宫廷琴侍”。

在往日,他的职责是为官家宴饮、太后寿辰增添风雅。

他的世界本是宫商角徵羽,是古谱的钩沉,是琴弦的震颤。

他曾以为,这浮华而精致的日子会一首持续下去。

首到山河破碎的呜咽,压过了他指尖的琴音。

这是一支延绵凄惨的队伍,比之靖康也差不了多少。

船,在浑浊的江水中启航了。

汪元量站在船舷边,看着熟悉的“东南西百州”在视野中渐渐模糊、消失。

江水东流,无情如斯。

不管人间是赵家天下还是孛儿只斤氏的江山。

同船的一位小宫女,怀里紧紧抱着一只瓦罐,罐里插着一枝从临安宫中带出的柳条。

几天后,柳条在北方干冷的风中枯萎发黄,她仍每日小心翼翼地给它浇上一点珍贵的清水。

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阻止她。

汪元量默默地看着,然后回到舱中,取出了琴。

他没有弹奏那些喜庆的宫宴乐曲,也没有弹奏凄婉的靡靡之音,他弹的是郭沔所作的《潇湘水云》。

曲声苍茫缥缈,起初是云水苍茫的景致,继而转为山河破碎、身世飘零的深沉哀痛。

琴声在江面上飘荡,船上所有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垂下了头,无声的泪水滴落在冰冷的船板上。

故国啊,己在那重重的云山之外了。

……北上的路途是漫长而痛苦的。

他们经运河,过淮水,一路所见,尽是战火后的疮痍。

汪元量沉默地观察着,记录着。

他不是用笔,而是用心。

进了元大都,他看见昔日高坐庙堂的王公贵胄,在元兵的呵斥下惶惶如丧家之犬;他看见金枝玉叶的公主、妃嫔,因为路途艰辛而蓬头垢面,甚至病饿而死;他看见年迈的老臣,在元人设置的羞辱性宴席上,听到一曲南音而突然崩溃,捶胸痛哭。

这些景象,像一根根烧红的铁钎,烙印在他的脑海,灼痛着他的心神。

汪元量作为乐师被编入元朝的宫廷仪仗。

这对于深受儒家“忠君不事二主”思想熏陶的南宋士人而言,是一种难以洗刷的耻辱。

昔日的同僚,有的在城破时殉国,有的隐遁山林,对他这样“屈节事敌”的行为,多有微词甚至不齿。

汪元量没有辩解,也无法辩解。

他只能沉默地承受。

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他才能将满腹的悲愤与无尽的乡愁,倾注于笔端。

于是,一组名为《湖州歌》的庞大诗篇,开始在他笔下诞生,前后共九十八首。

这组诗,没有激烈的抨击,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白描。

他写宫女们被强迫剪去汉家发髻,学习梳理蒙古髻时的慌乱与泪水(“汉儿辇发裹毡裘,妇女剃鬓学作休”);他写赵家皇室成员被降封为毫无实权的“国公”、“夫人”,在异乡受人冷眼(“每月支粮万石钧,日支羊肉六千斤” 看似待遇优厚,实为圈养);他写宴会上,元朝官员得意洋洋地让他们这些南朝旧人表演节目以助酒兴,他写一个老乐工在弹奏到一半时,突然弦断声咽,老泪纵横。

这些诗,像一幅幅连续的画卷,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王朝覆灭后,其成员所遭受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流放。

有人读到这些诗,称他为“诗史”。

汪元量听到这个称呼,只是苦笑。

史笔如铁,本该由胜利者书写,或者由刚正高洁的史官、隐士来评判。

而他,一个身份尴尬的“武臣”,一个被迫服务于新朝的乐官,他所写的,不过是亲历的痛楚与目睹的耻辱。

若有可能,他宁愿此生从不曾提笔,宁愿大宋依旧,宁愿无人认识他,自己仍旧只是宫中默默无闻的琴师。

时间到了宋祥兴二年。

一个消息如同惊雷,炸响在大都的南宋遗民圈中:在遥远的南海之滨,崖山,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十万军民亦随之蹈海。

大宋,这一次是真正地、彻底地灭亡了。

那天,汪元量正在元朝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奉命弹琴。

当一位刚从南方前线回来的蒙古将领,带着几分炫耀的语气宣布这个消息时,汪元量正在抚弄琴弦的手指猛地一僵,“铮”的一声,一根琴弦应声而断。

大殿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他。

他深吸一口气,面無表情地接上琴弦,继续将曲子弹奏完毕。

没有人知道,在那平静的外表下,是怎样的天崩地裂。

回到住处,他默默地将那根断弦取下,郑重地放入一个木匣中,木匣里己积攒了几根断弦。

他在新断的弦下贴上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只写了六个字:“大宋最后一声。”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